English

走进市场显生机

中国京剧院
2000-11-0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

金秋演出季结束了,面对十几年从未有过的30万元票房收入,中国京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心里乐开了花。久无演出的剧院,终于开始品尝到改革的甜头。

开辟演出院线

在京剧界,中国京剧院实力堪称老大,但近年来却陷入了低谷,两届中国京剧节均无新作参演,演出少,人心涣散。班子换届,剧院将如何动作,人们拭目以待。出人意料的是,新院长吴江没有作任何内部调整,而是瞄准了市场。

今年“五一”期间中国京剧院在人民剧场演出8场,尝到了节假日演出市场的甜头后,便决定全年推出三个演出季,即在放长假的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和春节分别推出“春季演出季”、“秋季演出季”和“年末贺岁演出季”。“假日经济给商家提供了商机,对剧院来说,也是一个大好的商机。”吴江坚信,只有确立市场观念,演员有戏唱,剧院才有生机,才能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。

京城有四家京剧院团,都在拼抢演出市场这块蛋糕,中国京剧院如何动作是胸有成竹的。旅游京剧是北京京剧院的地盘,它不去抢,而是把目标和任务定在演大戏上。长安大戏院是北京市剧院团的演出场所,金秋演出季,中国京剧院只借用了一下这里的名气,打出自己的品牌后,就移师自己的大本营——人民剧场。剧院的打算是:在京城确立自己的地位后,还要到全国各地作巡演,采用市场运作方式,将来要建立自己的演出院线,保证每次巡演都能获得高票房。

创出“国”字品牌

金秋演出季中所演的剧目,均是该院解放后的新创剧目,这一直是中国京剧院的传统和优势,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一批剧目,各方面都很成功,已成为特色剧目。在目前好本子稀缺的情况下,吴江提出了“翻箱底”的想法,即整理演出过去创作的、在观众中颇有影响的剧目,这些剧目已多年未整出上演了。在人们看厌了《龙凤呈祥》、《凤还巢》、《玉堂春》等老戏的时候,该院的《满江红》、《将相和》、《范进中举》、《谢瑶环》等在很多观众眼中算得上是新戏了。这批剧目当时影响极大,但近年来很少演出,如今重新亮相,定会令戏迷们大开眼界。上演前,剧院虽都重新作了适当整理,但仍有情节拖沓的缺陷。演出时,剧院发给每位观众一份调查表,让观众给剧目打分,观众反映好的剧目,可作为常演保留剧目;观众反映不好的则要修改或退出演出舞台。据悉,下一个演出季该院演出的剧目就是根据观众的意见反馈来确定的。另外,剧院还决定移植情节曲折好看的滇剧《瘦马御使》和黄梅戏《女驸马》。这样可避免排演剧目的盲目性,杜绝新戏不受欢迎的现象。

建立过硬队伍

中国京剧院人才荟萃,行当齐全,流派纷呈,但久无戏演,有些优秀人才转行他就,还有的功夫荒废,专家及戏迷们每谈到此,都感到十分可惜。

金秋演出季的举办,一些优秀演员纷纷登台亮相:李世济主动请缨,主演程派名剧《锁麟囊》;李维康携陈淑芳同演《谢瑶环》;久别舞台的优秀青衣刁丽,此次演出现代京剧《蝶恋花》,一曲《古道别》荡气回肠,基本恢复了以前的状态,令戏迷们备感欣慰。当然还有于魁智、赵永伟、张建国、张火丁等名角的精彩演出,充分显示出该院的实力。

中国京剧院中很多人是从外地京剧院团挖来的,为此一些小剧团意见很大。吴江表示以后不再挖墙角了,而是实行签约制,请外团优秀演员签约来团演出,如这次大连京剧团的杨赤和山西京剧院的李胜素加盟演出《满江红》和《宇宙锋》,就属此类。

过去,中国京剧院是人才多,但无法合作,如今面向市场,“有戏演,我们的劲特别足”。剧院青年团团长、花脸演员张连祥的一番话,颇有代表性。热爱京剧,心系舞台,方能走出困境。人们期待着中国京剧院再振雄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